走向勝利·決戰(zhàn)決勝鄉(xiāng)村述說|昔日拋荒良田 今又金稻飄香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8月26日訊 據(jù)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消息(記者 陳永剛 鄭丹枚 通訊員 米桂梅 曾宇琪)“中午露水干了,,谷子好晾曬?!?/p>
8月22日中午,,烈日當空。農機手劉謀友站在收割機上,,機器開動,秸稈倒地,,谷粒入艙,,稻香混合著秸稈清香撲鼻而來。20分鐘后,,一畝中稻收割完畢,。
跳下機器,劉謀友擦了把臉上的汗,對記者說:“以前收割一畝地,,三四個人累一天?,F(xiàn)在只要20分鐘,還直接送到曬谷坪,,方便,!”
洞口縣高沙鎮(zhèn)石榴村,這樣的場景近期每天上演,。
“還沒到高潮,。再過一個多月,我們的千畝雙季稻集中連片示范田晚稻成熟時,,8臺收割機一起開動,,那才叫壯觀!”石榴村黨支部書記尹邦忠笑呵呵地說,。
蓼水河曲折向東,,繞著石榴村拐了個彎,平坦的地勢,,良好的灌溉條件,,造就了千畝良田。這是大自然的饋贈,,祖先拓荒的庇蔭,。
但很長一段時間里,,守著良田,卻看不到致富的希望,。10年前,,石榴村青壯勞動力紛紛外流,800多畝良田拋荒,。2014年,,石榴村被確定為省級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達45戶139人,。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2014年,,時年50歲,、在外闖蕩創(chuàng)業(yè)的尹邦忠回鄉(xiāng),老村支書曾昭林認定他是個“能干后輩”,,執(zhí)意“讓賢”,。在村民支持下,尹邦忠高票當選新一任村支書,。
石榴村的出路在哪里,?尹邦忠苦苦思索:悠悠萬事,吃飯為大,。咱村有得天獨厚的農業(yè)基礎,,流轉土地搞規(guī)模化,、機械化,、科學化種糧,提高種糧效益,,還是有搞頭,!
“換了新支書,還是種水稻,?”
“搞不通嘞,,一畝田辛苦一年,才賺幾百元,,外面打幾天工都比這強,!”
村民們的質疑聲此起彼伏。
尹邦忠不氣餒,,和村干部挨家挨戶做工作,,先后召開16次院落會,講政策,、談規(guī)劃,、說前景,,爭取到了大多數(shù)村民支持。
2015年,,村委會牽頭成立金穗種植合作社,,面向全體村民招股,11名敢“吃螃蟹”的致富能人出資入股,,合作社以每畝田每年400元的流轉費,,流轉了村里80%的土地。
同時,,原班人馬成立了明友農機合作社,,投資468萬元購買插秧機、收割機,、烘干機等25臺,,實現(xiàn)從犁田、插秧到收割,、烘干全程機械化作業(yè),。
合作社的成立,讓種田和以往不一樣了,。
全村統(tǒng)一供種、統(tǒng)一育秧,、統(tǒng)一田間管理,、統(tǒng)一病蟲害防治,全程機械化讓種糧變得輕松多了,,成本也降下來了,,加上政府對雙季稻種植等的補貼力度不斷加大,合作社的股東種糧收入可觀,;
普通農戶從繁重的農業(yè)生產中解脫出來,,進城打工經商賺錢,農田卻沒有拋荒,,每年還凈得一筆流轉費,;
對于不愿出門打工的村民,以及因老弱病殘缺乏致富門路的貧困戶,,合作社想方設法為他們創(chuàng)造工作機會,,讓他們每月有工資收入。去年,,合作社用工人數(shù)80多人,,僅工資支出就達89萬元。
65歲的朱大友是種田的“老把式”,,用他自己的話說:“除了種田,,啥也不會,。”因妻子長年患病,,他家成了貧困戶,。合作社成立后,聘請他育秧,、除草,、看水,每小時工資17元,,一年務工收入兩三萬元,。
如今,合作社已在本村和鄰村流轉2700多畝耕地種優(yōu)質高產雜交稻,,其中雙季稻1700畝,,所有坡地、旱土被開發(fā)出來種植羅漢果,、柑橘,、百合等經濟作物,石榴村再沒有一畝田拋荒,,村民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2800元,。
夕陽下,金黃的稻谷堆成山,、攤成海,,遠處傳來歌謠:“還記得你說家是唯一的城堡,隨著稻香河流繼續(xù)奔跑,,回家吧,,回到最初的美好……”
■記者手記
讓種糧人過得更有尊嚴
陳永剛 鄭丹枚
“習總書記說,‘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話真說到了我的心尖尖上?!?/p>
作為餓過肚子的一代人,,尹邦忠的心里,始終覺得土地最寶貴,,種糧食最要緊,。這種觀念,讓他外出闖蕩時,,將責任田無償委托給親友耕種,,從來沒荒過;也支撐著他當上村支書后,,破除重重阻力,,堅定不移地把糧食生產作為石榴村的主導產業(yè),。
但他心里,一直有個隱憂揮之不去:“等我們這一代人老了,,下不了田了,,誰來種糧?”
尹邦忠列了一張單子給我們看:種子150元,,肥料120元,,農藥100元,犁田,、插秧,、收割等機械費330元,加上土地流轉費等,,不算人工,,種一季水稻平均成本約1000元。
收益有多少呢,?最新數(shù)據(jù):湖南省早稻收購均價2550.8元/噸,。如果沒有政府的種糧補貼,就算是高產的噸糧田,,一年兩季的種糧收益也就是五六百元,。
新一代農民是要算經濟賬的。如果一年的汗水辛勞,,換不來城里的一個包,、一頓飯,勞動力和資金等生產要素會不會遠離種糧呢,?
懷揣著這種隱憂,身為縣人大代表的尹邦忠近年來多次提出建議:進一步提升種糧收益,,讓種糧食的人過得更有尊嚴,。
這,也應是保證糧食安全的必由之路,。
原載《湖南日報》(2020年8月26日03版)
>>我要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