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再走長征路 | 絕對忠誠:陳樹湘生命的最后一天
英雄長沙人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10月于福建古田召開的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深情講述了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三十四師師長陳樹湘“斷腸明志”的壯烈故事,。今年3月和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再度提到了陳樹湘的名字,。
陳樹湘是誰?他有著怎樣的英雄壯舉?6月29日至30日,,記者來到道縣踏尋被稱作“絕命后衛(wèi)師”的紅34師師長陳樹湘曾經(jīng)戰(zhàn)斗過和最后犧牲的地方,采訪當年見證人的后代和黨史專家,,還原他生命最后一天的英雄壯舉:斷腸明志,,絕對忠誠。
1934年12月17日
馮督廟:打光最后一顆子彈,,被捕后寧死不屈
記者從道縣縣城坐車在崎嶇山路顛簸一個半小時后,,來到道縣四馬橋鎮(zhèn)富足灣村饅頭嶺。嶺腳下,,孩子們歡歌笑語,、嬉水游玩。這個戰(zhàn)士們曾經(jīng)殊死戰(zhàn)斗過的地方,,如今一片祥和富足,。同行的記者不禁感慨: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一路爬山來到“陳樹湘被捕地”,,昔日的馮督廟已失修倒塌,。
“1934年12月17日,敵保安團滿山滿嶺搜山,,紅34師師長陳樹湘率余部在此與敵人再次激戰(zhàn),,打光最后一顆子彈后,在馮督廟(又名洪都廟)不幸被捕,。陳樹湘被捕之前在此養(yǎng)傷的山洞還在,。”專門研究陳樹湘史料的道縣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周鏡忠把記者帶進洞里,,“激戰(zhàn)六天六夜,,陳樹湘率領紅34師6000多名戰(zhàn)士,在道縣葫蘆巖到廣西灌陽水車一帶節(jié)節(jié)阻擊敵人,,掩護中央紅軍在12月1日渡過湘江,。紅34師成功完成后衛(wèi)任務,但也深陷重圍無法過江,。他們且戰(zhàn)且退,,準備回到湘南打游擊。1934年12月10日,,陳樹湘帶領隊伍來到渡口搶渡牯子江,。剛到江心,隊伍就遇到當?shù)孛駡F攻擊,,陳樹湘腹部中彈受傷,。戰(zhàn)士們?yōu)樗隽撕唵伟?,在廟里休息了一夜后用擔架抬著他,突破敵人重重堵截,,向道縣四馬橋方向前進,。12月12日,陳樹湘率兩個班掩護王光道余部突圍后,,命令幸存的兩名警衛(wèi)員,、一個修械員趕緊沖出去,不要管他,。3名戰(zhàn)士不肯舍下他們敬佩的師長,,不由分說,強行抬著陳樹湘緊急轉移到這個巖洞里養(yǎng)傷,?!?br/>
“陳樹湘來山洞養(yǎng)傷前,我爺爺周明安和父親周昌榮曾見過他,,知道紅軍是窮人的隊伍,。爺爺和父親冒險給他送了5天紅薯干,。后來,,他被國民黨保安團士兵抬走后,爺爺非常難過,,怎么就被抓走了呢,?”71歲的周玉生老人,小時候經(jīng)常聽爺爺講起發(fā)生在這個巖洞里的故事,。
陳樹湘被捕后寧死不屈,。得知陳樹湘是一名師長后,道縣“鏟共義勇隊”排長張勝忙叫手下抬來一頂轎子,,把陳樹湘抬到四馬橋圩偽營部所在地——謝德堂布鋪,。
1934年12月17日晚
何正生藥鋪:拒醫(yī)拒食,視死如歸
記者從巖洞出來,,于中午時分來到四馬橋鎮(zhèn)何正生藥鋪,。這樣顛簸的山路,無法想象,,當年身負重傷的陳樹湘是如何忍著疼痛過來的,。
“陳樹湘當時受了重傷,腸子都露出來了,,他站了幾次都站不起來,。敵人就用洋參為陳師長提神,但陳師長就是不吃,?!焙握庝伵赃叺牟间伒暮笕?、78歲老人張國平講述了他父親張隆盛看到的那段故事:
1934年12月17日傍晚,正在偽營部隔壁何正生藥鋪吃晚飯的道縣保安團第一營營長何湘一聽,,高興得發(fā)了狂,,放下碗就出去了。何湘裝出一副笑容,,要去攙扶陳樹湘進藥鋪,。陳樹湘看也不看他一眼,用手一推,,由警衛(wèi)員扶著,,走進了藥鋪。何湘企圖從陳樹湘口里得到紅軍的情報,,好向上級請賞,,便軟硬兼施地進行誘降,送藥物醫(yī)治,。陳樹湘大義凜然,,拒醫(yī)拒食,視死如歸,。
“后來,,何湘問陳師長你們有多少紅軍,陳師長回答‘湖南都是’,。何湘又問你殺過我們多少人,,陳師長說他參加紅軍打過數(shù)百仗,受了十幾處傷,,為人民消滅了不少害人蟲,。”張國平說,,他還聽父輩講道:“陳師長要他們不用操這份心了,,為革命他準備隨時獻出一切。還說你們抓住一個陳樹湘,,這算不了什么,,全國還有千千萬萬個共產(chǎn)黨員和紅軍戰(zhàn)士,革命的烈火,,你們是永遠撲不滅的,!”
道縣文聯(lián)主席、原縣史志辦負責人唐小峰說,,當時何湘氣得額頭上青筋直暴,,沒有辦法,只好叫人看著,,自己去睡了,。為了留下一個活著的紅軍師長邀賞,,第二天拂曉,敵人就抬著陳樹湘去道縣縣城,。
1934年12月18日晨
石馬神村:斷腸明志,,流盡最后一滴血
1934年12月18日晨,在被敵人押送去縣城途經(jīng)蚣壩鎮(zhèn)石馬神村時,,陳樹湘為了不使敵人的企圖得逞,,趁敵不備,撕開纏繞在傷口上的繃帶,,從傷口處掏出自己的腸子用力絞斷,,壯烈犧牲,實現(xiàn)了他“為蘇維埃新中國流盡最后一滴血”的誓言,,年僅29歲,。
人最悲痛的時候,人們往往用“肝腸寸斷”來形容,,不知陳樹湘當時是何等劇痛,?!
“他們從四馬橋過來,,當時這里有座廟,,廟的前面有兩棵桂花樹。陳師長就是在那棵樹底下絞斷腸子犧牲的,。當時村里人只知道他是好人,,并不知道他是師長,。他為了新中國,,為了革命,在我們的村頭英勇地犧牲了,!”當?shù)?6歲的老黨員許瑛說,,“陳師長的故事是聽我爸爸說的?!?br/>
“許瑛的哥哥許杰也曾看到,,擔架上躺著一個人,衣服很破,,渾身沾滿污垢,,右手掌滿是血跡?!碧菩》逖a充道,。
敵人將他的遺體抬到道江鎮(zhèn)齊家灣,讓別人看,,還照了相,。他們將陳樹湘的頭割下,,在道縣縣城示眾兩天。12月20日,,敵人又將陳樹湘的首級懸掛于長沙小吳門外中山路口并張貼布告……
道縣群眾冒著生命危險將陳樹湘及警衛(wèi)員的遺體安葬于道縣縣城瀟水河畔,。如今,他的墳墓旁還修建了紅34師烈士墓,,紀念園每天都有許多人來憑吊,、參觀,紅色基因在不斷傳承,。
陳樹湘就義地則建起了一所小學,,取名樹湘小學。
記者手記
在道縣采訪的兩天,,記者的心情始終無法平靜,。采訪中遇到的每一個人,不論老少都能說出陳樹湘斷腸明志的故事,。而在長沙,,他的家鄉(xiāng)福臨鎮(zhèn)也建起了樹湘廣場。陳樹湘向死而生自斷腸的英雄壯舉成為詮釋“絕對忠誠”的生動教材,。
陳樹湘,,又名陳樹香,原名陳樹春,,長沙人,,出身貧苦佃農(nóng)家庭。在毛澤東,、何叔衡等共產(chǎn)黨人的影響下,,他接觸并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并在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他參加了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逐漸從普通一兵成長為一名英勇善戰(zhàn)、威震敵膽的紅軍師長,。
陳樹湘的人生雖然很短暫,,但自從走上革命道路的那一天起,就矢志不渝跟黨走,,堅決聽黨指揮,。他用鮮血和生命捍衛(wèi)了“為蘇維埃新中國流盡最后一滴血”的理想信念和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充分體現(xiàn)了共產(chǎn)黨人的絕對忠誠,、絕對信仰,、絕對擔當、絕對英勇,。這些,,正是我們今天要學習,、傳承的。
長征故事
紅軍渡見證85年前烽火往事
6月30日,,記者來到永州市道縣,。一片山水洲城令人向往,潺潺瀟水承載了80余年前紅軍渡江的烽火往事,,這一切要從瀟水河畔那一個個渡口說起,。
100公里急行軍搶渡瀟水
道縣縣城,瀟水穿城而過,,自秦代建縣以來,,這里留下數(shù)個渡口作為官道和交通要塞。記者來到縣城南門口一處名為“紅軍渡”的浮橋,,奔襲在長征途中的紅軍曾在這里完成了一次重要的搶渡瀟水行動,。
1934年11月17日,紅一軍團第二師第四團團長耿飚接到命令:“限11月18日拂曉前相機占領道縣,,阻止由零陵向道縣前進之湘敵,。”
隨即,,耿飚下令部隊急行100公里迅速挺進道縣,。在占領道縣城南瀟水河南岸的水南街后,耿飚發(fā)現(xiàn),,平時橫臥河中的浮橋,,已被敵人破壞。北岸城墻上還有國民黨機槍封鎖著渡口,,縣城南門被封鎖,。
“一定要快!要為主力軍團渡江贏得時間,?!奔t四團立即開始動作,,耿飚命令攻城突擊隊進入戰(zhàn)斗位置,,派工兵排長、工兵一班副班長和兩名戰(zhàn)士,,泅水渡河到對岸,,以火力掩護。一名戰(zhàn)士中彈犧牲,,其余三人在機槍火力掩護下游過對岸,,占領橋頭陣地。對岸敵人懾于紅軍的威勢,,棄城逃向蔣家?guī)X,。
在渡口邊,,家住道縣寇公街的蔡紹華向我們講述起那段往事。當年,,他的爺爺蔡如燕在渡口旁開了一家粉店,。那幾名先行渡江的紅軍上岸后,向村民請求幫助渡河,。蔡如燕叫上幾名村民,,幫著紅軍順著北風把浮橋從北向南擺好了。
“架好浮橋后,,紅二師師部及師直屬部隊很快便渡過瀟水,,順利開進了道縣縣城,為紅軍主力部隊渡過瀟水進而突破湘江天險贏得了主動,?!钡揽h文聯(lián)主席、原道縣史志辦負責人唐小峰說,。
后來這座渡口被取名為“紅軍渡”,。站在岸邊的青石碼頭上,聽著蔡紹華講述爺爺?shù)慕?jīng)歷,,瀟水河的濤聲依舊清晰,。
一只井岡山竹碗送給村民
道縣的“紅軍渡”有很多,那些紅軍的故事,,渡口邊的老百姓一代代傳下來,,每人都能說幾個。
道縣審章塘鄉(xiāng)葫蘆巖村84歲的邱聲彪老人有一只祖?zhèn)鞯闹裢?。這只竹碗對邱聲彪來說是無價之寶,,因為它是當年紅軍長征過道縣葫蘆巖渡口時一個戰(zhàn)士留下的?!懊看慰吹竭@只竹碗,,我們一家人就會想起那個瘦瘦的紅軍戰(zhàn)士?!?br/>
耿飚的部隊占領道縣后,,從1934年11月19日開始,紅八,、九,、五軍團和中央機關、中革軍委縱隊陸續(xù)進入道縣,,經(jīng)四馬橋,、蚣壩來到葫蘆巖渡口的北岸。“我父親邱家儒當時是開渡船的,,就是在這個渡口,,紅軍要渡江,十萬火急,,我的父親給紅軍搖了一夜的渡船,。”邱聲彪說,。
因為渡河人數(shù)眾多,,光有渡船遠遠不夠。當?shù)卮迕褡园l(fā)卸掉自家的門板,、床鋪板……幫助紅軍架設起浮橋,,大部隊才得以迅速通過。
當時邱家儒看見一個紅軍戰(zhàn)士帶著個大竹碗,,感到很新奇,。紅軍戰(zhàn)士告訴他,這是用井岡山的翠竹做的,。邱家儒感嘆:“井岡山的竹子可真大,,我這根撐渡用的竹竿沒法比啊?!庇谑?,這名紅軍戰(zhàn)士將這個碗送給了邱家儒。就這樣,,這只竹碗成為那段烽火歲月的見證,。
在紅軍主力部隊通過葫蘆巖渡口時,還有眾多紅軍也在搶渡瀟水,,他們分布在道縣的各個渡口——茶園渡,、洲背渡、紅軍渡……憑借著瀟水這個天然屏障,,紅軍部隊形成一道長100多公里的防線,,將敵人阻擊在瀟水以東。
每一次搶渡,,都刻錄下紅軍奮勇無畏的堅定步履,,每一次涉水,都記載著軍民同心的熱血往事,。
今日新貌
道縣豪福村:搶渡湘江第一令發(fā)布地如今成了紅色旅游景點
1934年11月25日清晨,,中央政治局在禾塘召開會議,提出從廣西渡過湘江的意見并進行了激烈爭論,。中革軍委沒有接受毛澤東等人的主張,最終作出了在廣西全州一帶搶渡湘江的決策,。當日傍晚,,中央機關,、中革軍委縱隊駐扎豪福村。
6月30日下午,,記者驅車來到道縣壽雁鎮(zhèn)豪福村湘江戰(zhàn)役豪福紅軍指揮部舊址,,尋訪長征足跡,看今日新貌,。
長征足跡 朱德在這里發(fā)出“搶渡湘江第一令”
從道縣縣城往西20多公里就到了豪福村,。這里是瀟賀古道上有名的驛站,省道323線穿村而過,。
走到水泥路盡頭,,記者看到一塊紀念石碑,碑文上記載著此地為“中共中央,、中革軍委機關臨時駐地舊址”,。舊屋門上,掛著永州市于2012年公布的匾額——“湘江戰(zhàn)役豪福紅軍指揮部舊址”,。
“1934年11月25日晚,,中央機關、中革軍委縱隊駐扎豪福村后,,朱德總司令即在此給各戰(zhàn)斗部隊發(fā)出‘萬萬火急’搶渡湘江第一令,。”道縣文聯(lián)主席,、原縣史志辦負責人唐小峰告訴記者,,隨后,中共中央,、紅軍總政治部發(fā)布“我野戰(zhàn)軍突破敵人第四道封鎖線,,搶渡湘江”的政治動員令。
命令發(fā)出后,,各戰(zhàn)斗部隊在各個戰(zhàn)場上與敵人頑強搏斗,,用鮮血沖開湘江防線,為主力紅軍,、中央機關突破湘江奠定了基礎,。
今日巨變 村民搬出老房子住上新樓房
從指揮部出來,記者看到村子里仍保留著不少老屋,,房屋外墻上“中國共產(chǎn)黨萬歲”的紅軍標語依舊清晰可見,。但這些房屋的主人都搬出去了,住進新樓房,。
唐小峰說,,紅軍雖然在此停留的時間不長,卻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對下一代進行傳統(tǒng)革命教育及了解紅軍長征史都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所以,,鎮(zhèn)里決定將村民搬出,在此發(fā)展紅色旅游,。
村民冷慈玉對記者說,,指揮部對面的老屋就是她公公的房子。公公曾說,,毛澤東等從這里出發(fā)前往廣西時,,他還帶路到廣西界首?!凹t色旅游開發(fā)后,,我準備開一個農(nóng)家樂,把當年的紅軍故事講給游客們聽,?!崩浯扔裾f。
記者走在豪福村平坦的村道上,,映入眼簾的是路林交織,、格田成井,農(nóng)家小院錯落有致,,一幅優(yōu)美自然的新農(nóng)村景象,,如今的豪福村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我走在長征路上
走好今天的長征路必須更加嚴明紀律
程放軍
在道縣,,踏尋陳樹湘戰(zhàn)斗地,、被捕地、犧牲地,,我還了解到,,1934年11月底至12月初,中央紅軍血戰(zhàn)湘江,,擔任后衛(wèi)的紅五軍團第三十四師和紅三軍團第六師第十八團死死頂住尾追的敵人,,掩護主力過江,結果被敵人阻隔在湘江以東,,大部壯烈犧牲,。他們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聽從命令、嚴守紀律的壯歌,。
在郴州汝城,,一張借據(jù)歷經(jīng)60多年漫長的歲月,承載著軍愛民,、民擁軍的魚水之情,。透過這張借據(jù),,我們感受到了紅軍嚴明的軍紀,也看到了共產(chǎn)黨和紅軍銘記百姓恩情,、與群眾心貼心的深情,,而這正是這支偉大的隊伍最終走向勝利的根基,。
“‘不亂打土豪,,不亂拿群眾一點東西’‘進入宿營地時,要向群眾做宣傳,,出發(fā)時要向群眾告別’,。1934年11月7日,這份由鄧小平擔任主編的《紅星報》在汝城發(fā)布的長征路上唯一一份號外,,并沒有報道重大新聞和消息,,而是宣傳加強黨和軍隊組織紀律性?!痹谏持薮?,汝城縣黨史辦原副主任徐寶來告訴筆者,正是因為有號外里“出發(fā)時要向群眾告別”這條紀律,,才有了“半條被子”的故事,。
“長征時,我們就是靠紀律吃飯的,?!痹诠饢|沙田紀律文化中心,展板上的這條口號令我眼前一亮,。1928年4月3日,,“三大紀律·六項注意”就在沙田頒布并嚴格推行,被稱為“第一軍規(guī)”,。
“三大紀律·六項注意”頒布舊址紀念館講解員陳耿說,,“三大紀律·六項注意”的其中一條就是“上門板”,從“還門板”到“上門板”,,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把紀律更細節(jié)化了。原來,,戰(zhàn)士借來睡覺的門板大小不一,,又很重,老弱婦孺無法把門板上好,,所以后來明確規(guī)定,,紅軍在還門板時必須上好才行。
“紅軍喝完我爺爺和父親燒的茶水后,,每個戰(zhàn)士都留下了一個銅板,?!薄巴砩纤麄兘鑱砝习傩盏拈T板和鋪草睡覺,臨走的時候,,捆好鋪草,,再把門板上好?!薄凹t軍離開南邊村時,,看到我家太窮,就把自己的棉絮和毯子送給我爺爺,?!被貞浧馉敔敽透赣H講述的紅軍故事,桂東縣沙田鎮(zhèn)古稀老人郭國齊至今仍記得老一輩對工農(nóng)革命軍的稱贊——“從來沒有見過對老百姓這么好的軍隊”,。
紅軍過宜章時,,40多位宜章籍紅軍將士為了不耽誤行程,都沒有與親人相見,。
從桂東,、汝城到宜章、道縣,,我在長征路上一路走來,,還聽到了“一只竹碗”“一條褲子”“兩個紅薯”等無數(shù)個“軍愛民、民擁軍”,,軍民魚水情深,、生死相依的故事。
透過這些故事,,我們可以看到,,“軍愛民”才有“民擁軍”,才有從長征中總結出來的經(jīng)驗:“紅軍打勝仗,,人民是靠山,。”
而這一切的一切,,都因為紅軍有鐵一般的紀律,,才有了“軍愛民”,才有了“民擁軍”,。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走好今天的長征路,雖然條件變了,,環(huán)境變了,,但是“一切依靠人民,一切為了人民”永遠不能變,。
長征路雖遠,,紀律是保證,。走好今天的長征路,必須有更加嚴明的紀律,。
>>我要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