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歷史打底文化賦能為名城增色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6月10日訊(全媒體記者 任波)1982年2月8日,,經國務院批準,,長沙成為國家第一批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首批入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24座城市包括北京,、南京,、西安,、昆明等。
新批準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在此后的建設中,,既要考慮如何逐步實現城市的現代化,,又要充分考慮如何保存和發(fā)揚其固有的歷史文化特點,力求把兩者有機結合起來,。對集中反映歷史文化的老城區(qū),、古城遺址、文物古跡,、名人故居,、古建筑、風景名勝,、古樹名木等,,更要采取有效措施,嚴加保護,,絕不能因進行新的建設使其受到損害或任意遷動位置,。要在這些歷史遺跡周圍劃出一定的保護地帶。
截至2017年7月16日,,國務院已將133座城市(瓊山市已并入??谑校瑑烧咚?座)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并對這些城市的文化遺跡進行了重點保護,。
榮譽故事
市政協(xié)文教衛(wèi)體和文史委主任陳忞告訴記者,,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1982年根據北京大學侯仁之、建設部鄭孝燮和故宮博物院單士元三位先生提議而建立的一種文物保護機制,,當然它也是一種城市的榮譽,。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確定并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均為保存文物特別豐富、具有重大歷史價值或者紀念意義,,且正在延續(xù)使用的城市,。
萬里副總理曾點名要求長沙申報
據說當年申報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時,,長沙并未報名,,當時的國務院副總理萬里“點”了長沙的“名”。他說,,他曾經到過長沙,,長沙是一座歷史文化特色鮮明的城市,,這里有馬王堆漢墓,地下文物豐富,。長沙近現代英雄人物締造了長沙光榮的革命傳統(tǒng),。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黃興,、蔡鍔等在長沙活動,;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蔡和森,、向警予、郭亮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出生入死,,在長沙開展革命活動,,史跡遍城鄉(xiāng),令人景仰……
長沙馬上加緊了歷史文化名城的申報工作,,并成為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上世紀80年代初在長沙市文化局和長沙市委宣傳部任過職的謝作孚告訴記者,長沙因為經歷了“文夕大火”及抗日戰(zhàn)爭的創(chuàng)傷,,一直在努力恢復城市的活力,。萬里對長沙是十分了解的,長沙在五一東路興建火車新站時,,萬里就曾來到長沙,,指導長沙火車新站的建設工作。
成立委員會護航歷史文化名城
為保護長沙歷史文化名城及文物古跡、風景名勝和城市風貌,,繼承悠久的文化遺產,發(fā)揚光榮的革命傳統(tǒng),,根據國務院國發(fā)(1982)26號文件和建設部(83)城規(guī)字第107號文件要求,,長沙市人民政府于1982年8月13日成立長沙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領導組織名城保護調查與規(guī)劃工作,。
記者在省政協(xié)宿舍拜訪了八旬老人肖湘,。肖湘稱,長沙成為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后,,隨即成立了長沙市歷史文化名城規(guī)劃保護委員會辦公室,,負責人是長沙市副市長王蔚深。肖湘時任長沙市文物科副科長(未設科長),,他和長沙市規(guī)劃局的溫福鈺承擔了一些具體工作,。1982年7月12日,,市長辦公會議對歷史文化名城長沙的建設問題作了研究。下午,,市政府主要負責人與省文化局及市城建,、文化部門負責人,一同前往三汊磯古代北津城(應為“三石戍”)遺址,、福勝街(后并入太平街)賈誼故宅,、新發(fā)現的瀏城橋楚墓等處進行了查看,商量了如何保護古跡等問題,。肖湘在這些文物單位現場給領導作講解,。肖湘說,他在長沙評為歷史文化名城后,,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辭典》和手冊撰寫了長沙歷史文化名城的相關詞條,,當年做這些事令他感到驕傲。
長沙成為歷史文化名城的同時,,長沙地名普查和地名命名更名工作也在加緊和加速進行,,到1982年9月21日這項工作已告基本結束。當時,,長沙全市城郊共普查地名5450個,,其中新命名31個,更名(包括恢復原用名)379個,。隨后長沙馬上實行更換門牌,、路牌,為全面啟用新地名恢復老地名做好了準備,,長沙歷史文化名城的氛圍更加濃厚了,。
當時,為尊重歷史,,要求地名一般都沿用原名,。對群眾習慣的訛傳地名,一般也未作變動,。如馬王堆相傳為馬殷疑冢,,從1972年起考古工作者挖掘了包括辛追、吳芮等在內的三座墓葬,,均系漢墓,,五代南楚王馬殷疑冢之說頓時被破除,但為了照顧習慣,,當時仍決定使用馬王堆原名,。而古地名駱駝嘴、澇塘河,,后人誤傳為落刀嘴,、撈刀河,,此次更換地名仍取落刀嘴、撈刀河,。對“文革”中錯改的地名恢復原名,,如反帝路、反資街,、紅光街,、大寨里分別恢復為北站路、一步兩搭橋,、平地一聲雷,、徐祠巷。對于重名,、用字生癖和按序數命名的地名也有步驟地進行了更改,,如重名的二里牌分別改為東二里牌、南二里牌等,。
當年的名城規(guī)劃許多設想已實現
經過整整一年的緊張工作,1983年2月8日《長沙名城保護發(fā)展規(guī)劃(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保護發(fā)展規(guī)劃》)出臺,。長沙市規(guī)劃設計院規(guī)劃分院副院長,、歷史文化名城研究所所長楊凌告訴記者,溫福鈺先生在世時,,還時常到左家塘長沙市規(guī)劃設計院內的歷史文化名城研究所里走一走,。對于長沙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溫福鈺等同志1983年編訂的《長沙名城保護發(fā)展規(guī)劃(征求意見稿)》確實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而溫福鈺等在這份規(guī)劃中擬定的相當多的規(guī)劃也在后來30多年里一個個慢慢實現了,。
這份長沙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后最早擬定的《長沙名城保護發(fā)展規(guī)劃(征求意見稿)》,主要內容分規(guī)劃依據,、名城特點,、指導思想、規(guī)劃原則,、保護范疇、保護措施,、保護內容,、城市雕塑、名城古木,、風土特產,、游覽路線等章節(jié),。在“保護內容”一節(jié)中有長沙應保護一群山(以岳麓山為重點包括近郊大小山頭的自然風貌)、二條河(湘江及瀏陽河為主的大小水體),、三高點(妙高峰,、天心閣、金盆嶺),、四中心(城市市中心及溁灣鎮(zhèn),、東塘、黑石渡),、五條街,、六公園、七小園,、八名勝,、九故居、十六個紀念地,、廿墓葬等內容,。這既是當時對長沙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一個提綱挈領的開創(chuàng)性梳理,同時此后出臺的長沙城市規(guī)劃也多從此得到啟發(fā),、擴展和升華,。依照最早提出的這一線索,長沙一直在努力慢慢實現這最初提出的《長沙名城保護發(fā)展規(guī)劃(征求意見稿)》,。
這份規(guī)劃提出的長沙應保護和發(fā)展的“六公園”,,就是岳麓公園、烈士公園,、橘洲公園,、南郊公園、后湖水上公園,、黑麋峰森林公園,。關于“后湖水上公園”,規(guī)劃寫道,,該公園位于湘江西岸,、岳麓山東南麓,“背湖面江,,水面遼闊”,,“巧借岳麓山山景,水得山而媚,,山得水而活,,一湖開發(fā)救得岳麓山活,一湖好水又構成江東南郊諸園制高點俯瞰眺望之對景點,,深領山情水意不亞杭州西湖”,,對后湖可謂“評價至高”,。2018年12月9日,后湖國際藝術園終于正式開園,,建成“長沙人的藝術花園”,。回首三十幾年前溫福鈺等編訂的規(guī)劃,,可以看到他們前瞻性的眼光,。這個規(guī)劃中的“八名勝”提到了“銅官唐窯遺址瓦渣坪”,擬利用銅官唐窯遺址瓦渣坪“辟為生產結合旅游觀光點”,。去年在這里開放的新華聯(lián)銅官窯古鎮(zhèn),,確實將文物古跡與旅游觀光點結合在一起了。
肖湘表示,,1983年編訂的這份規(guī)劃中提到的不少設想已經實現,,比如建設杜甫江閣等,這說明30多年來,,長沙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和建設工作是做得很好的,。
榮譽新篇
《長沙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guī)劃》2016年獲批
長沙成為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后,,“楚漢名城、革命勝地,、名人故里,、山水洲城”已成為長沙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美稱。
歷屆長沙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長沙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2016年《長沙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guī)劃》的獲批標志著長沙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有了法定的規(guī)劃依據。通過對長沙市城市文化特質,、城市形象,、城市歷史風貌的專題研究,建立動態(tài)更新的長沙市歷史文化資源庫,,構建長沙市完整,、動態(tài)的歷史文化資源及自然生態(tài)景觀資源保護與利用框架體系,深化提煉出長沙獨具魅力的歷史文化名城特色,推動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的可持續(xù)開展,。
《長沙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guī)劃》提出了名城保護的規(guī)劃原則及目標,明確了名城的歷史文化價值與特色,,規(guī)劃了名城的保護框架,、內容和重點。規(guī)劃目標是積極保護歷史文化資源,,形成保護層次清晰,、文化內涵豐富、城市形象突出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合理利用歷史資源,,充分展現楚漢名城風采、山水洲城風貌,,成為極具影響力,、生機活力的文化名城。
另外,,長沙還加強保護市域范圍內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生態(tài)水系、山體公園等,。重點保護好市域范圍內基于“三山(系)九水”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下的名城,、名鎮(zhèn)、名村,、傳統(tǒng)村落及古遺址(古墓葬),、郊野公園、森林公園等,。在市域總體保護空間框架基礎下,,中心城區(qū)范圍內重點對自然生態(tài)景觀資源與歷史文化人文資源進行整合,保護好基于“一江四水一港群山多洲”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下的歷史名城整體格局,、歷史城區(qū),、歷史文化風貌區(qū)、歷史文化街區(qū),、歷史地段,、地下文物理藏區(qū)及其他歷史文化保護元素等。構建多層次的歷史文化人文資源保護框架,,主要包括一個歷史城區(qū),、兩個歷史文化風貌區(qū)(岳麓山歷史文化風貌區(qū)、古城歷史文化風貌區(qū)),、三個歷史文化街區(qū)(太平街歷史文化街區(qū),、潮宗街歷史文化街區(qū)、銅官老街歷史文化街區(qū))、四個歷史地段(化龍池歷史地段,、西文廟坪歷史地段,、開福寺歷史地段、第一師范歷史地段)以及眾多文物古跡和歷史遺存,,如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筑、不可移動文物,、歷史文化遺址,、古樹名木、古井名泉等,。
保護規(guī)劃獲得省政府批準,,為長沙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指明了方向。長沙市根據中央,、省,、市城市工作會議關于保護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的有關精神,遵循城市修補,、生態(tài)修復原則,,開展歷史文化風貌區(qū)和歷史文化街區(qū)的保護規(guī)劃及城市設計工作,著手建立長沙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名錄制度,,啟動長沙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修訂工作,,推動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相關項目的建設,全面貫徹落實長沙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guī)劃,。
時光長廊
1982年2月8日
長沙成為首批公布的24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1982年8月13日
長沙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成立
1983年2月8日
長沙市規(guī)劃局編訂《長沙名城保護發(fā)展規(guī)劃(征求意見稿)》
1996年11月
長沙市歷史文化名城建設推動委員會成立
2003年
長沙市規(guī)劃設計院開始編制《長沙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guī)劃》
2004年12月
《長沙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guī)劃》通過全國專家評審
2009年
長沙市啟動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guī)劃的提升工作
2015年4月
《長沙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guī)劃》通過湖南省住建廳和住建部專家的聯(lián)合審查
2016年9月
湖南省人民政府批準了修改完善的《長沙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guī)劃》
>>我要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