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岳麓山古游道小記
■夏楨楨
從湘江邊綠道一直延伸,,至愛晚亭前坪一帶,,我們可以看到楓葉形狀的路標,它一路指示著我們走向一條岳麓山上人跡罕至的山間小道,。楓葉形的路標上清晰刻著“長沙古游步道”一行小字,。
時間的推移,歷史的變更,,古游道的印跡一天一天被我們淡忘,。古游道不可能穿越時空被還原。但是近年來,,岳麓山風景名勝區(qū)管理局因地制宜,,對古游道背后故事不斷挖掘,正在逐步修復這條古老的游道,。讓我們追隨山間的楓葉形路標,,走進古人的登山之路。
古游道的印跡要從民國之前講起,。民國之前,,長沙城只有十余萬人,當時還未修建湘江大橋,,所以,,到岳麓山去,先得從靈官渡或朱張渡坐船至湘江西岸(中途須在橘子洲??坎⑥D(zhuǎn)船),,再沿著牌樓路到達湖南大學校園內(nèi)。
穿過岳麓書院的石牌坊,,繼續(xù)往前走,,過灈清池,就可以看到這條古游道在湘江以西的第一個標志性建筑,現(xiàn)位于東方紅廣場右側(cè)的自卑亭,,它最早建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得名于儒家經(jīng)典《中庸》的“君子之道,譬如行遠,,必自邇,;譬如登高,必自卑,?!惫耪Z精煉,它集中體現(xiàn)了古人腳踏實地,、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和實事求是,、真抓實干的時代精神。
過岳麓書院后,,來到山腳下的篬筤谷,,再繼續(xù)往上,路會變得越來越窄,,古語記載這條小路:“蜿蜒峻絕不可步,,每以一足蹁踔行,左右皆萬仞之溪,,無可倚”,。山路越來越險,爬山的艱難心情在這里也像是被放大了許多倍,,連續(xù)登上一段臺階,,就可以看到道中庸亭遺址。道中庸亭位于岳麓山腰的位置,,今已不復存在,,只留下遺址在岳麓山間。史書中記載著道中庸亭始建于宋朝,,毀于戰(zhàn)火之中,,為了保留史跡,亭碑保存于岳麓書院,?!暗乐杏埂蓖瑯映鲎杂谌寮医?jīng)典《中庸》的“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儒家思想中講究達到寬廣博大的境界同時又深入到細微之處,,達到極端的高明同時又遵循中庸之道。而“中庸之道”則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髓之處,,即不偏不倚,,折中調(diào)和的處世態(tài)度,教育人們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yǎng),,達到至善、至仁,、至誠,、至道、至德,、至圣的境界,。道中庸亭所處的地理位置和古人想要由其傳達的“中庸之道”巧妙地結合了起來。
再繼續(xù)往上爬山,,路途會更加艱難,,體力也漸漸耗盡。到達岳麓山頂禹王碑景點下行約百米,,過防火道,,在東側(cè)的山嘴上,,有一空曠小地,,這就是古游道的制高點——古極高明亭遺址所在地。極高明亭與道中庸亭都是始建于宋朝,,于清康熙年間重建,,后毀于兵火。清康熙年間岳麓書院山長李文熾有《極高明亭》詩:振衣上峰巔,,下視人寰?。涣兴薜兔⒔?,白云相縹緲,。“極高明”是儒家弟子的最高境界,,極高明亭地理位置是三個亭子之中最高的,,它代表著儒家弟子把中庸的本性作為修養(yǎng)途徑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高大光明。據(jù)歷史記載,,南宋朱熹曾為極高明亭題額,,因此極高亭至少有近千年的歷史,它也見證了南宋時期以朱熹為代表的湖湘學發(fā)源地歷史,,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旅游價值,。
這一路艱辛,不斷攀登最終才能看到山頂?shù)淖蠲里L景,,就連吳道行都曾在這里感慨道:“于時色相斐葳,,神采煥發(fā),岳麓之奇,,當無最此已”,,當真是一片好風光。宋代詩人張栻曾游覽岳麓山,寫下了不少優(yōu)美的詩詞作品,。其中《風雩亭詞》,,有一句“山靡靡以旁轉(zhuǎn),谷窈窈而潛通”,,用來描述岳麓山中的古游道,,可謂再合適不過。
>>我要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