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頂違建 民國青磚門樓“壓力山大” 開福區(qū)拆違排危保護文物古建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6月7日訊(全媒體記者 李卓 通訊員 李奕)長沙城北十間頭35號民居始建于1933年,,經(jīng)歷時光沉淀仍保存著民國建筑韻味,,是長沙市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單位。然而,,這棟留駐老街時光遺韻的文物建筑,卻頭頂違章建筑“壓力山大”,。7日,,開福區(qū)湘雅路街道文昌閣社區(qū)實施自建房安全專項整治“百日攻堅”,在文物部門等專業(yè)人士協(xié)助下,,聯(lián)合城管執(zhí)法人員,,將該處文物保護單位的樓頂違建實施拆除,排除重大安全隱患,。
“89年的文物建筑是我們爺爺輩了,,拆違保護必須支持!”看到十間頭35號樓頂違建被拆除,,十間頭巷的老街坊莫女士拍手稱贊,。
十間頭35號民居為磚混結構的二層民國傳統(tǒng)中式小樓,,有房屋8間,其中6間房為馬某等6人私人房產(chǎn),,2間房為社區(qū)自管房產(chǎn),,總建筑面積為232.37平方米,占地面積為172.90平方米,。
該民居東側開有古香古色的石庫門,,上砌門房,朝天欄桿頗具特色,,外墻以“六一尺”青磚砌成,,厚重結實牢固耐用,內(nèi)部以紅磚砌墻,,致密緊湊,,大方雅觀。二樓為木結構,,門窗廳房,、欄桿扶手,、木柱支架、屋頂?shù)匕宥际褂昧己?。文物部門鑒定認為,,該建筑結構完整,保存較為完好,,為長沙民國時期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據(jù)了解,,該處樓頂違建為12㎡左右的磚木結構雜屋,。十幾年前,少數(shù)居民為生活便利,,在樓頂擅自搭建房屋沿續(xù)至今,,堆滿雜物,雜亂不堪又隱患重重,,還遮蔽住了南側樓頂一處保存完好且最具特色的“六一尺”青磚朝天欄桿,。
在文物部門助勘下,社區(qū)確定該違建的危險性,,并多次上門告知其使用人安全隱患,。經(jīng)過反復政策解釋,住戶最終同意拆違,。值得一提的是,,為避免破壞民國風的青磚門樓,拆違采取了手工作業(yè)方式,,由專業(yè)人員使用小型切割機,、撬杠等工具精細操作。
隨著該文物點的違建垃圾清運完畢,,整棟建筑厚重的歷史感撲面而來。文昌閣社區(qū)黨委書記陳利霞說,,下一步將啟動對該文物點修繕利用,,堅持黨建引領,,對接多方資源,將該文物點打造成公共文化服務空間,,作為文昌閣長沙文廟文化的延伸,。
>>我要舉報